八十年代初以来,有关新技术革命和信息社会的理论对我国的理论研究和政府决策的影响日益显著,几乎成了口中必谈、笔下必写、决策必用的一种时尚,似乎谁口里不谈一点、笔下不写一点、工作中不牵扯一点,就是不了解国际形势,跟不上时代发展了。
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各种高技术在未来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西方学者在提出“信息社会”理论时的深刻背景却被我们有意无意地忽视或轻视了。至于这些理论的背后还有什么,更是很少有人愿意深究。
比如,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在其《第三次浪潮》一书中提出:“在跃向未来的赛跑中,穷国和富国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这显然是一种具有欺骗性的观点。
按照这种观点,由于“信息社会”或“信息时代”很快就要来临,信息技术在未来社会里是“决定生产力、经济成就的关键因素”,而这种技术对每个国家——不论是已经实现工业化的西方国家,还是正在实现工业化的发展中国家——都是新的,即大家都“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因此,发展中国家也就理所当然地应该大力发展信息技术,以便“赶上最后一班车”,跨越工业化阶段,与发达国家齐头并进,直接进入“信息社会”。
这迎合了发展中国家急于赶上发达国家的社会心理,确实很诱人。但是,由于发达国家在发展水平上远远领先,发展中国家如果不加分析地吸收采用,必然造成严重后果。
一方面,由于当今世界的先进技术被少数几个国家特别是美国所垄断,发展中国家要从无到有地发展信息技术,势必要从发达国家大量进口设备和技术。于是,发达国家的新产品、新设备、新技术便有了稳定的长期的市场。并且,这种市场因其高度技术密集型的特点而被发达国家牢固地控制着。在这种领域里,发展中国家除了依赖于发达国家外,可以说别无选择。
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本来就大量缺乏建设资金,为了与发达国家“在同一起跑线”上起跑,就不得不把十分有限的资金大量投向这类新领域。这就挤占了投资,使得本来更需要优先发展的领域被迫排在其后。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有限的资源没有用在最需要的领域,就是战略失误。而这种战略性失误的后果,便是永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我们现在正处于工业化的初期,经济的农业特性还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生活物质生产、基础设施、科学技术、文化教育都是急需得到优先和重点发展的领域。在这种形势下,不对世界发展趋向作清醒的估计,不对自己的国情作透彻的分析,而是盲目轻信国外一些理论,天真地期待着“信息社会”、“知识经济时代”在某一个早晨轰然而至,片面地强调发展信息产业之类所谓高技术产业,而忽视或轻视发展农业和基础产业,必将造成战略失误。